什麼叫重大創傷後壓力障礙 ?

2021-09-27

           photo credit by:pexels   

作者 : 蘇振翔 唐子俊診所 醫師


當壓力事件致使個案出現創傷事件再體驗的侵入性症狀、負面情緒、解離、逃避及過度警覺等症狀,且症狀持續時間為事件發生後的 3 天至 1 個月,稱之為急性壓力症(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若症狀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仍未獲改善,則稱為 PTSD。


壓力源是導致 PTSD 起因,但並非是壓力事件所造成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的症狀及相關描述的紀錄,最早可追朔至 200 多年前,之後在美國南北戰爭的從軍者醫療檔案及佛洛伊德的病例描述中亦多有記載。該症可以發生在任何年紀,但以年輕的成人族群最為常見,其終生盛行率可高達 8%,女性的發生比率更高於男性(女性的終生盛行率為 10%,男性為 4%)。雖然壓力源是導致 PTSD 的根本起因,但重點並非是壓力事件本身,而是該事件對個案所帶來的恐懼與害怕,不同人感受到的情緒強度自然有差異,因此即便是同一事件,有的人會產生 PTSD,有些人卻不會。

創傷壓力事件所帶來的恐懼強度越強,就越有機會導致 PTSD

有趣的是,即便並非親身經歷該創傷壓力事件,事件其實是發生在關係親近的親友身上,仍可能導致個案罹患 PTSD。因此在一些重大事件、災難發生之後,我們不僅得去關心受難者本身的身心狀態,對於其親近的家屬也得去做評估,在之前民國 103 年的高雄氣爆、民國 107 年的普悠瑪出軌事件期間,便有部分受難者家屬被診斷出罹患 急性壓力症  (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甚至是 PTSD。就更別提已經肆虐全球一年多的 COVID-19 所帶來的影響了,根據一份義大利的回溯性研究指出,在 402 位感染新冠肺炎而需住院的倖存者中,有高達 56% 出現憂鬱、焦慮、失眠、強迫症與 PTSD 等相關症狀;另一份研究指出,在需住院治療的 COVID-19 感染者中,有接近 30% 在剛住院的一個月內便出現顯著的 PTSD 症狀。此外在部分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個案,後續出現專注力下降、記憶力減退、頭暈、思維混亂與遺忘字彙等被稱為「新冠腦霧」(post-COVID brain fog)的問題,也被懷疑與 PTSD 有關。

PTSD 個案有可能同時罹患 2 種以上的精神科疾患

PTSD 勢必對個案的日常生活、人際互動、職業功能角色造成影響,不僅如此,近 3 分之 2 的 PTSD 個案同時罹患 2 種以上的精神科疾患,最常見的包含憂鬱症、焦慮症、物質相關障礙症(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s)、雙相情緒障礙症(bipolar disorders)。這些共病對個案的功能影響甚鉅,例如:研究顯示在易導致失能的疾病中,雙相情緒障礙症排名第 46 位,危險度更勝乳癌,而與阿茲海默症、失智症近似。

PTSD 造成的影響可能不僅侷限於精神科問題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顯示 PTSD 與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基因具顯著的關聯性,其背後的機轉可能是 PTSD 導致壓力慢性化,令全身的壓力、發炎反應遲遲無法消退,讓某些疾病相關的基因被活化,而原本的細胞修復和調解的能力大大下降所致 。由上可知 PTSD 造成的影響是相當全面的,而且拖得越久,造成的損害勢必越大,因此提早接受評估、診斷及配合後續治療是相當重要的。


參考資料:

  1.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2. Kaplan and Sadock's synopsis of psychiatry 11th edition
  3.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ure Medicine Vol 27 April 2021, 601-615


作者介紹



蘇振翔 醫師

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後在母校的行為科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於高醫大附設醫院的住院醫師訓練、擔任主治醫師期間,數次榮獲優良住院醫師與優良教學主治醫師殊榮,目前轉任至唐子俊診所,為精神醫療與民眾的身心健康繼續奉獻己力。